邓周平

 

                            

邓周平,男,1963年3月生,重庆市忠县人,1986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会员,《系统科学学报》编委委员。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论文27篇,其中,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8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年8月第1版。

本人的学术研究生涯是从研究邓小平理论开始的,第一篇研究论文:“试论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新思路”,发表于上海社科院院刊——《社会科学》,时间是1994年第4期,之后在邓小平理论研究领域前后发表过7篇研究论文,不过本人的研究角度是全新的,不同于国内任何一个学者,即从自然科学理论与邓小平理论的相似、相通处入手,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是1996年3月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第3期的论文:“邓小平关于风险问题的论述——来自当代科学的理解”,审阅此文的是龚育之先生,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发表此文时,邓小平尚在世。

1997年之后主要的研究领域是系统科学,本人是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会员,太原《系统科学学报》的编委委员,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应用研究,属于真正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是:2003年9月发表于该刊第3期上的文章:“论社会自组织研究方法”。该文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自组织社会,最重要的原创观点是:本人指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所需要的制度规则与主义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制度规则来自人类文化中的各类不同的主义。此观点深受邓小平的那个观点(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的启发。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有6篇论文。

从2001开始,本人研究领域主要关注的是高等教育研究,截止于2005年,本人在这一领域共发表7篇研究论文,对学术界最有影响的论文有两篇,一篇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价值取向与操作设计”,发表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2001年第2期。该文,笔者提出了“平等、开放、大学自治”是21世纪大学制度设计的核心价值观,该文的引证率超过40次。另一篇是:“试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发表于《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第3期。该文的学术贡献是:本人提出了一套判别“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标识体系,被引证学者称之为“邓氏指标体系”。

2005年之后主要研究的领域是科学技术哲学。发表论文4篇,出版专著1部——《科学技术哲学新论》。主要的学术贡献有两点:第一,本人提出了符号标识论,相对于全世界来讲,这是全新的观点;第二,提出了科学(指学术科学,非工业科学)的六大研究传统,这相对于全世界来讲,也是全新的观点。另外,在本人的专著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1.天道、人道、官道,各行其道;科学是研究天道的,文化是研究人道的,意识形态是研究官道的。2.“世界观”概念不成立,那只是儒家“天人合一论”的现代名词。3.现代西方科学是古希腊文化演化的产物,科学不是任何主义的产物,任何主义、任何个人都不能指导科学;同时,任何主义都是一个“坑”,以主义限制13亿国人的智慧是对中华民族犯罪,而且罪及后人,永远不可饶恕。故此,必须认真对待和坚持邓小平那个观点: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4.西方著名科学家,首先是思想家而后才是科学家,不是因为首先是科学家,而后才是思想家,道理是:用他人的思想做不了自己的研究,用他人的智慧发不了自己的财.

2006年后另外一个研究领域是政治哲学和政治学,共发表论文4篇,主要的学术贡献是,笔者指出:政治学不是科学,而是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其研究方法不能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因为不能把人当作石头、动物或无生命的事物来对待,政治学和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只能是人文的、历史的研究方法。

另外,在党建理论研究方面,2006年本人参加了镇江市委党务公开课题组的研究,发表了研究论文:“论党务公开的组织维度和社会维度”,《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被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同时也是引证率极高的文章。目前,本人承担了“政治哲学”、“政治文化分析”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政治哲学和科学文化两个领域。